獅子山上,遙望有一峻嶺,與獅山並列於九龍,氣宇軒昂,便馬上把她記入我的 "To do list" 。秋風送爽,見天空略有薄雲,不疑有他,背上裝備就出發了。
今次要登的正是畢架山,又稱筆架山、煙墩山、Beacon Hill。海拔高度為458米。原來這山像古時放毛筆的筆架,因而得名。(有像山一樣的筆架麼...?)現在畢架山已成為高尚住宅區的代名詞。雖然只是一山之隔,獅子山卻是代表著草根階層。想著想著也頗有趣。
 |
路線圖(從大埔道出發) |
 |
高度圖 |
坐地鐵到荔枝角站,在長沙灣廣場坐72號巴士在石梨貝水塘下車。巴士從大埔道緩緩上行,瞬間已經幫我爬了150米!一下車見到一隻很醜怪的巨型假馬騮像,旁邊有涼亭和洗手間。突然,甚麼東西在眼前閃過,定神一看,原來是隻真馬騮!四圍看看,還有幾個伙伴在樹上和亭上。馬騮不懼人,一直在人們面前晃啊晃。我也不打擾它們,往起點出發。
 |
下車後,過行人天橋往麥徑5段終點走 |
 |
馬騮在樹上 |
起點是鷹巢山自然教育徑,繞鷹巢山北走,起伏不大。鷹巢山又名尖山、Eagle's Nest。此山是麻鷹棲息地,故名。原來香港也有另一座山叫鴉巢山、Crow's Nest,在鷹巢山的東南面。
 |
鷹巢山自然教育徑起點,往左走 |
前段大部分都是在樹蔭下走,好不輕鬆。九龍水塘在樹梢下若隱若現。
 |
隱蔽的九龍水塘 |
 |
平坦易走的土路 |
沿途有不少路牌介紹動植物。例如提到馬騮的由來。話說當年政府建九龍水塘,發現有不少被稱為「香港四大毒草」之一的馬錢滿佈山頭。正頭痛如何處理時,有人提議引入愛吃馬錢的獼猴。現今,山上不見馬錢,遍山都是馬騮在叫囂。
樹上不時傳來沙沙聲,是馬騮們在樹上爬過。走著走著,見前方一群馬騮中,好像有一隻與眾不同... 原來有隻很卡娃衣的馬騮BB抱著媽媽!我小心翼翼地拿出電話,打算幫這對母子留下合照時,他們已經迅速爬走了。
 |
馬騮BB抱著媽媽正在離去 |
到達教育徑的盡頭,走過龍欣道,然後是上畢架山的梯級。
 |
此段開始上畢架山 |
拾級而上,轉眼間到一平坦小路。掀開擋著岔路的枝葉,見一開闊地,九龍全景一覽無遺。
登極觀景是行山者的最大樂趣。其一是能站在最接近上天的位置,感受萬物。其二是能見到這個時代的一個瞬間。汀九橋、ICC、舊啟德機場郵輪碼頭、等等,香港回歸前登山是看不到的。若果數年後再登頂,不知道面前又會是何景況--高鐵?港珠澳大橋?還是霧霾?
 |
朦朧的九龍半島 |
回到大路,前行幾步到畢架山頂的發射站,有一單程車路連接。不少山友席地而坐。閒逛一會,便開始落山。
 |
畢架山頂發射站 |
上落山的梯級都維護得不錯,即使不常行山的朋友也適合,能舒筋活絡、強腰補腎(笑)。落山經過一大群馬騮,好幾隻大喇喇地坐在我的路前... 我只好小心繞過它們。不久到香港回歸紀念亭,如常地熱鬧非常。
 |
香港回歸紀念亭 |
在亭中稍休後,循指向望夫石的路牌,繼續直進。此路在林蔭中向下行。很快地,見到大名鼎鼎的望夫石,也是今次旅程主要的任務!
 |
路牌指往望夫石 |
記得小學中文課本有一篇文章就是講望夫石的故事。小時候除了背生字外,還未能領略到等待永遠都等待不到的滋味。也真要佩服造物者的神奇,怎可能無端端幾塊巨形花崗岩石自然地堆疊在一起?
近望此石,就不像背小孩的寡婦了。可憐石頭上隱隱若現的塗鴉,破壞了這數百萬年前已經存在的石頭。
 |
遠眺望夫石 |
 |
接近望夫石,就不像望夫石了 |
 |
石後美景 |
繼續落山,經過一引水道,向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行。不久,陣陣香氣撲鼻而來,原來到紅梅谷燒烤場,結束今次行程。
 |
過引水道向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走 |
 |
紅梅谷燒烤場 |
路線資料
路線:鷹巢山自然教育徑
à畢架山
à望夫石
à紅梅谷自然教育徑
時間:約2.5小時
距離:6.5公里
難度:★★☆☆☆
行山日:2014年10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