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鷹巢、筆架、望夫石

獅子山上,遙望有一峻嶺,與獅山並列於九龍,氣宇軒昂,便馬上把她記入我的 "To do list" 。秋風送爽,見天空略有薄雲,不疑有他,背上裝備就出發了。

今次要登的正是畢架山,又稱筆架山、煙墩山、Beacon Hill。海拔高度為458米。原來這山像古時放毛筆的筆架,因而得名。(有像山一樣的筆架麼...?)現在畢架山已成為高尚住宅區的代名詞。雖然只是一山之隔,獅子山卻是代表著草根階層。想著想著也頗有趣。

路線圖(從大埔道出發)
高度圖
坐地鐵到荔枝角站,在長沙灣廣場坐72號巴士在石梨貝水塘下車。巴士從大埔道緩緩上行,瞬間已經幫我爬了150米!一下車見到一隻很醜怪的巨型假馬騮像,旁邊有涼亭和洗手間。突然,甚麼東西在眼前閃過,定神一看,原來是隻真馬騮!四圍看看,還有幾個伙伴在樹上和亭上。馬騮不懼人,一直在人們面前晃啊晃。我也不打擾它們,往起點出發。

下車後,過行人天橋往麥徑5段終點走
馬騮在樹上
起點是鷹巢山自然教育徑,繞鷹巢山北走,起伏不大。鷹巢山又名尖山、Eagle's Nest。此山是麻鷹棲息地,故名。原來香港也有另一座山叫鴉巢山、Crow's Nest,在鷹巢山的東南面。

鷹巢山自然教育徑起點,往左走
前段大部分都是在樹蔭下走,好不輕鬆。九龍水塘在樹梢下若隱若現。

隱蔽的九龍水塘
平坦易走的土路
沿途有不少路牌介紹動植物。例如提到馬騮的由來。話說當年政府建九龍水塘,發現有不少被稱為「香港四大毒草」之一的馬錢滿佈山頭。正頭痛如何處理時,有人提議引入愛吃馬錢的獼猴。現今,山上不見馬錢,遍山都是馬騮在叫囂。

樹上不時傳來沙沙聲,是馬騮們在樹上爬過。走著走著,見前方一群馬騮中,好像有一隻與眾不同... 原來有隻很卡娃衣的馬騮BB抱著媽媽!我小心翼翼地拿出電話,打算幫這對母子留下合照時,他們已經迅速爬走了。

馬騮BB抱著媽媽正在離去
到達教育徑的盡頭,走過龍欣道,然後是上畢架山的梯級。

此段開始上畢架山
拾級而上,轉眼間到一平坦小路。掀開擋著岔路的枝葉,見一開闊地,九龍全景一覽無遺。

登極觀景是行山者的最大樂趣。其一是能站在最接近上天的位置,感受萬物。其二是能見到這個時代的一個瞬間。汀九橋、ICC、舊啟德機場郵輪碼頭、等等,香港回歸前登山是看不到的。若果數年後再登頂,不知道面前又會是何景況--高鐵?港珠澳大橋?還是霧霾?

朦朧的九龍半島
回到大路,前行幾步到畢架山頂的發射站,有一單程車路連接。不少山友席地而坐。閒逛一會,便開始落山。
畢架山頂發射站
上落山的梯級都維護得不錯,即使不常行山的朋友也適合,能舒筋活絡、強腰補腎(笑)。落山經過一大群馬騮,好幾隻大喇喇地坐在我的路前... 我只好小心繞過它們。不久到香港回歸紀念亭,如常地熱鬧非常。

香港回歸紀念亭
在亭中稍休後,循指向望夫石的路牌,繼續直進。此路在林蔭中向下行。很快地,見到大名鼎鼎的望夫石,也是今次旅程主要的任務!

路牌指往望夫石
記得小學中文課本有一篇文章就是講望夫石的故事。小時候除了背生字外,還未能領略到等待永遠都等待不到的滋味。也真要佩服造物者的神奇,怎可能無端端幾塊巨形花崗岩石自然地堆疊在一起?

近望此石,就不像背小孩的寡婦了。可憐石頭上隱隱若現的塗鴉,破壞了這數百萬年前已經存在的石頭。

遠眺望夫石
接近望夫石,就不像望夫石了
石後美景
繼續落山,經過一引水道,向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行。不久,陣陣香氣撲鼻而來,原來到紅梅谷燒烤場,結束今次行程。

過引水道向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走
紅梅谷燒烤場

路線資料
路線:鷹巢山自然教育徑à畢架山à望夫石à紅梅谷自然教育徑
時間:約2.5小時
距離:6.5公里
難度:★★☆☆☆
行山日:2014年10月

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我地大家, 在「獅子山頂」相遇上

天氣報告早於一周前已經預告10月25號會下雨,原本打算擱置行山計劃,但剛過去的星期四有人把「我要真普選」的巨型旗幟掛在獅子山,引起城中熱話,便決定要藉機一探大名鼎鼎的獅子山,近距離感受香江的歷史和精神。

香港這小小的漁港,竟可同列強的經濟重鎮齊名,世界富豪榜上更有多個香港人名列前茅,令不少外國人嘖嘖稱奇。有人說,這是因為獅子山下的精神。多少段香港人奮鬥打拼的故事,「獅子山下」表達得淋漓盡致。獅子山除了是一座名山,對港人有更深層的意義。

遠眺獅子山
路線圖(從沙田坳道上山)
高度圖
和兩個中學同學碰面後,我們坐地鐵到黃大仙站。食過簡單午飯便馬上出發。天公造美,天色多雲但沒有雨。我們坐車到沙田坳村後起步,經過法藏寺,一直沿車路上到恆益士多。見到獅子山郊野公園入口處貼有迷你的「我要真普選」海報,但一轉眼已經被移走了。

法藏寺
沙田坳道的恆益士多
登獅子山入口
「我要真普選」海報貼在入口處
由此開始就是不斷的梯級。上啊上啊,不久整片九龍和港島的山陵線盡收眼前:由左邊的西貢、觀塘,到右方的青衣。薄霧像把城市都披上了一層紗。不久見到往「獅子山頂」的指示牌,依路上行,然後是更斜的長命梯級。我和朋友一鼓作氣,走得汗流浹背。路上有不少人也向著相同的目標進發。今天行山比平時熱鬧得多。

香港在我腳下!
連綿不斷的樓梯
望著無數的梯級,驀然「獅子山」三個字從地平線上出現。心裡萬分感動,在香港活了多少年,終於能爬上獅子山,從她的眼中俯瞰東方之珠。我們上山的位置是獅尾,495米高,也是山的最高點。立於斷崖前,整個人會被獅子的氣勢震懾。

到達495米的獅子山頂
友人瀟灑地傲立於崖邊
近望獅子山
山上相當熱鬧。有人把一個迷你的banner 和「路娒西」放在一起,一位阿叔不斷說著粗口作狀打公仔的頭,全場人也哄笑起來。我們沿獅身往獅頸,見到一面警告牌。此路上獅頭,略需手足並用。

要真普選的「路娒西」,山頭熱鬧非常
往獅頭的危險警告牌
獅頭上也是人頭湧湧。遇見兩位漁農署的阿sir在指導初行者路程。他們並非如報紙般所寫禁止行山者上頂,只是地勢險要和人多,提醒遊人勿走得太近崖邊。山野沒有政治立場之分,只要是愛山之人就可享受自由的大自然。

我們從獅頭落山。此路頗為險要,石級距離相當高,需非常小心。很快走到平路,沿路落山去到「香港回歸紀念亭」。這處是多個路線的匯合點。見整個亭都是人,我們便不久留,往天馬苑方向下山。一直下山一直和唱著「獅子山下」,回味旅程。

香港回歸紀念亭
眼見香港處於政治的危急存亡之秋,支持反對的意見漫天蓋地,抹黑諷刺攻擊對立不斷,非你死就我亡,使人憂心忡忡。一場理想和現實、人民和當權者的矛盾。傳說從前八仙和獅子下凡分別鎮壓著九條龍,形成八仙嶺和獅子山,使香港免於災難。願這獅子繼續守護香江,人民不需恐懼,自由地追求理想。

路線資料
路線:沙田坳邨à雞胸山à獅子山頂à天馬苑
時間:約3小時
距離:5公里
難度:★★★☆☆
行山日:2014年10月

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留得「青山」在

記得竊聽風雲3有首歌這樣唱:「是誰令青山也變,變了俗氣的咀臉...」

要數香港「三尖」,蚺蛇尖和釣魚翁我已經拜訪過。心裡一直癢癢的還欠屯門的青山才集齊一套,剛好過去的星期日萬里無雲,朋友又有空,終於有機會一睹青山真面目,看一看青山是否真變得俗氣了。

今次的路線不同傳統從青雲出發的路線,我們從良景上山,由北脊上,東脊落。這條路線上山難,不太適合初行者。路上多浮沙碎石和分叉路。下山易,多梯級,初段梯級較高,需小心落山。這條路線逆走的話又更高難度。

路線圖(從北脊上山)
高度圖
食過午飯後,我們坐輕鐵到良景站下車。下車後筆直穿過商場街市,在良景村後有一車路。沿車路走,不久就見到上山的路。

這路前往菠蘿山,是不少人散步的熱點。上山時見前方有一青年努力地踩單車上山,正在挑戰一腳到頂的創舉吧。上約200米後到一小平原,有多條分支。認著左方高聳入雲的發射塔,朝著那高峰走就是了!

從菠蘿山望向青山

青山發射塔

途中會翻過數個小山丘,盡是碎石。上落山考驗選擇路線的技巧,有不少難度高的斜坡,需手足並用,建議帶備勞工手套。要特別小心路中沖蝕而成的洞,一踏錯便很容易扭傷。途中也幾乎沒有遮陰位,大熱天時要提防中暑。

最後攻頂的路多大石,難度不大。不久就登上581米高的青山。左見龍鼓灘,遠至深圳蛇口;右望一整片的屯門,天水圍及元朗;南見大嶼山及機場。所有煩惱在山上一掃而空!

天氣十分晴朗!
北望深圳灣大橋及靈渡山
周圍盡是綿綿不斷的貧瘠山脈。

西望向龍鼓灘

山頂上有個涼亭、小型健身場和石春路。有幾個石頭做的啞鈴可供山友做gym... 可惜我已經沒有力氣做gym了。提醒一下最高點應該是在發射塔後方的三角測量柱。在山頂逗留不久便開始下山。

下山途中經過古色古香的青山寺。上網一查,原來青山禪院早於1,500年前已經創建。

青山禪院,又名青山寺

其中一入口,可見建築物最近翻新過
廟內香火鼎盛

過去一千多年經歷了多少朝代,然而青山一直傲立於世,笑看風雲。我在山上邂逅了一棵兩百多歲的老樹,她站立在廟前,正在守護這個地方不受塵世打擾。

青山寺之後的下山路是柏油路,非常易走,我和朋友輕跑下山。到大馬路後轉左,往屯門IVE校舍後方到青雲輕鐵站坐車離開。剛好天色也暗了。

在經濟發展為主的香港,留不下甚麼,幸好留得青山在。

路線資料
路線:良景à菠蘿山à青山à青山寺à青雲
時間:約3小時
距離:6公里
難度:★★★★☆
行山日:2014年10月

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新開始

在很多座山留底了腳毛,一直想把經歷化成文字。

自從去年九月走過蚺蛇尖後,我愛上了山。走出人貼人的都市,我被香港神秘的另一面深深地吸引了!在山腳下望,根本難以想像自己可以翻越此巔。印象中的山都只能遠觀。登頂的滿足感,非筆墨所能形容。

那次之後,我走過了很多座不同的山,踏過很多不同形狀的石。我特別喜愛樹。樹是行山最好的良友。天熱時,會幫忙遮陰;地滑時,有她作扶手。有時,在古寺依偎著二百多歲的老樹,想像她這二百年見了多少的風浪,接下來的二百年還能繼續堅站在那石屎地上嗎?有時,在荔枝窩遇上空心的秋楓,想像有多少人把秘密藏在樹洞裡,也感嘆那堅韌的生命力。

每次行山,我又怕又喜。最怕在山上遇到不懷好意的黃蜂和惡犬。多謝女婆山的小蜂在我耳邊提醒不要小看它們,儘管我相對它們是一個巨人。最開心在山頂中盡覽無邊無際的景色。但爬山數小時,在最高點最多只待十多分鐘。也許每次在山頂峰上也不會逗留太久,所以都會特別珍惜那難得的壯麗風光。

開發山路帶給我不少樂趣。同樣的石、泥、草、樹,每條路線都有獨特的性格。

行山填滿了我的心靈。在大自然裡,我甚麼都不是,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。

蜜蜂飛過,螞蟻爬過,樹木野草隨風擺動,我和它們一樣,在這時空中留下一點痕跡。